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揭秘:中國為何一直沒有"陸軍司令"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  


  2016年元旦,中國解放軍陸軍司令部正式成立,這標志著解放軍軍力結構的巨大變化。但作為解放軍歷史最為悠久的軍種,為什麼過去一直沒有陸軍司令部?對此疑問的解答要追根到中國傳統的軍事模式——大陸軍主義。

  據陸媒報道,在軍事改革前,解放軍的軍事模式為大陸軍主義。雖然軍力構成模式為陸軍、海軍、空軍三個軍種,軍委直屬兵種為第二炮兵。但是大陸軍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在行政等級上,二炮、海軍、空軍三者司令部均屬於大軍區級單位,而陸軍7個軍區全部屬於大軍區級單位。


  也就是說,整個解放軍海軍或空軍,在行政層級上其實僅僅和北京軍區、南京軍區、沈陽軍區、蘭州軍區、成都軍區、濟南軍區、廣州軍區這樣的大軍區相等,海軍所屬的東海、北海、南海艦隊等級要低於大軍區。盡管此前海軍司令、空軍司令都屬於中央軍委委員,但是同樣屬於軍委委員的四總部領導都為陸軍出身。而七大大軍區司令和政委全部為陸軍將領。換言之,就是陸軍的地位要高於海空軍以及第二炮兵部隊一個層級。

 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:

  第一點是歷史原因。解放軍自建軍以來僅有陸軍部隊。現有的空軍、海軍部隊都是1949年以後才成軍,其部隊也多數是從解放軍陸軍部隊中分離而來。當初的中央軍委各部門指揮陸軍已經得心應手,所有沒有必要再組建新的陸軍司令部了,這樣也可以起到精簡機構的作用。

  第二點是技術上的原因。海軍、空軍、和二炮都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技術性兵種,所以必須組建單獨的領導機關來管理其業務。與之相比,陸軍的技術含量就比較低,所以沒有必要組建單獨的領導機關,由四總部代行即可。但是,隨著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的形勢需要,陸軍也逐漸變成一個技術性的軍種,組建單獨的領導機關也勢在必行了。

  第三點是國家戰略上的原因。中國過去一直奉行大軍區制度,七大軍區劃分是以陸軍為基礎、以防衛全國七大區域為己任。這種體系存在一個問題,因為並沒有嚴格劃分軍令、軍政體系,所以兩者交叉重疊,在戰時就容易互相幹擾。因此在建國之初,省略了陸軍司令部,各大軍區直接歸屬軍委和總參謀部領導,這樣也減少了軍令和軍政的體系幹擾問題。


  陸軍司令部成立將帶來兩大變化:

  第一個變化是舊有的大陸軍主義將徹底改變。


  新成立的陸軍司令部和海軍、空軍、火箭軍、戰略支援部隊平級。換言之就是將過去解放軍陸軍高其他軍種一級的模式徹底打破。陸軍和其他軍種同屬於一個地位。這背後是解放軍軍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。在未來,空軍海軍的重要程度將顯著提高。未來軍委領導班子、總部機構、各大戰區司令部中,主官將不會在出現清一色陸軍上將陸軍中將的模式。

  從這種變化我們可以看出,未來解放軍作戰模式也將出現巨大的變化。從舊有的陸軍為作戰主導力量,海軍空軍為作戰輔助力量模式,轉為陸、海、空、火箭、支援部隊五個軍種齊頭並進,按照戰略需求設定主導作戰軍種的聯合作戰模式。

  第二個變化則是未來大軍區模式的改革,軍政和軍令系統分離。

  在陸軍司令部成立的背後,其實也說明解放軍的大軍區制度將出現重大變化。過去同時擁有軍政和軍令(軍政就是軍隊的行政管理體系,軍令就是作戰指揮體系)功能的大軍區司令部將進行翻天覆地式的改革。考慮到陸軍司令部具有整個陸軍部隊的軍政權力,未來的大軍區司令部將僅僅擁有軍令職能,也就是負責在所轄區域內進行協調作戰。

  雖然目前軍事改革中有關軍隊軍令體系層級改革的內容還沒有公開。但是從陸軍軍政從軍區分離角度看。現有的自軍委和總參謀部向下指揮7大軍區和海軍空軍的模式,變為軍委向下指揮包含有海軍、空軍等軍種的戰區。而軍政體系將集中由陸軍、海軍、空軍、火箭軍、戰略支援部隊這五個司令部統一負責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.0024 秒